软装配饰 潮流设计 家居风水 行业资讯 智慧生活 五金行业 陶瓷卫浴 装修攻略 产品导购

设计评论家满登:填补中国室内设计评论的第一笔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5664天前 / 阅读 :

3月上旬,上海著名室内设计师、资深设计评论家满登做客中华室内设计网,分享他作为设计评论家的一些独特视角,和对中国室内设计现状的思考。

【记者】满老师经常来深圳吗?

【满登】对,大概每年都会来两次。去年是亚太的一个论坛活动,我在这里客串主持人。

【记者】您好像经常客串担任主持人?我看到还有一次您也是担任活动的主持,通过对话的形式采访了很多人,像史南桥、黄小石。

【满登】那个是很早,07年,我策划的一个京泸港台四地的一个互动活动。当时搞这个论坛做了一些机制上的创新,不纯粹是上面的嘉宾讲,下面的人听,看起来是做一个论坛,实际上是非常娱乐的,时尚的,跨界的,这个才有传播力。

【记者】我们知道您以前做过媒体的,在这方面其实是很有经验。

【满登】是,我原来在《南方周末》做,在广州待过一段时间。

【记者】您现在在设计界应该也经常组织业界的一些活动吧?

【满登】我现在不组织了,现在主要是做一些研发。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一些方向,室内设计在中国到底怎么走才会健康发展;第二个,最近在写一本书,大概有十万字了,全称就是《亚太设计名家解读》,对亚太地区三十位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学术的解读。因为现在杂志和出版社出的书基本上都以图片为主,我觉得这个看图时代已经结束了。在广东的设计师看了三十年了,在内地也看二十年了,人的审美会疲劳,也误导了很多设计师,做一些非常华丽,非常美的设计。

【记者】图片让很多设计师只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

【满登】对,追求表面的漂亮。就像女孩子穿得很好看,但是缺乏一种气质,缺乏一种思想。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就是,都在讲究外表。我这本书最迟六七月份会在全球发行,在欧美会参加纽约和法兰克福的两个书展,它是中英文对照的。

再一个就是每个人入选的理由,就像诺贝尔获奖理由一样,你因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你因为什么而入选这本书?比如梁志天,影响了中国一代人。书里面收录的香港设计师有十个人,梁志天、梁景华、林伟尔、洪约瑟、黄志达等。

【记者】都是业内非常知名、有影响力的设计师。

【满登】对,代表着香港的主流设计,我会对这十个人逐个逐个评。

【记者】您的角色其实是业界很少有人能担当的,本身既是设计师,又做过新闻媒体工作,有敏锐的眼光去做一个评价家。

【满登】大约是07年,我的个人博客浏览量突破200万,我主要是写这个行业内的一些问题,还有对设计师的作品做一些评判等等。前面提到的,我现在研究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用什么方法提升中国设计师的水平。

[page]

【记者】这第三方面的内容到时候也会是出书的形式吗?

【满登】也是出书,跟互联网新媒体结合起来。因为书、杂志,跟互联网的受众是不一样的,白领一般上班没时间看书,都是上网,上了年纪的,在家里没事就会看看书看看杂志,受众不一样。我觉得传统媒体跟新媒体各有长短,但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确实是来势汹汹,像80后不上网是不可能的,网络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您现在要做这些研发的工作,还有时间做设计吗?

【满登】也做设计。

【记者】那您的时间会怎么分配?在什么方面花的时间要多一点?

【满登】现在媒体对我的评价是“两栖人”,既能够在海洋里生活,又能够在陆地上生活,一边在形象思维空间,一边在文字逻辑思维空间,这样在两个空间里不断切换。在文字空间里面,可能你的联想、想象是非常快的,一旦切到做方案的时候,那又是图像的一个空间,用你的构图来表达你的思想。在中国,大部分设计师会画,但是不会写东西——葫芦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记者】这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满登】对,这就有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发生,作品做得好,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文字注解,就会大打折扣,就像我们看世界杯的足球赛,如果没有解说,那气氛就完全不一样。其实我们做评论这一行,在中国的设计界是一片空白。因为你要知道,在中国,一个产品在设计之后必须要进入市场。不管是装修房子还是商店、会所,装修完以后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客户回报率在哪里?它的学术价值,商业价值在哪里?没有人去做这些,所以就造成我们中国的室内设计只产出,没有评估,对这个作品没有一个客观的好的评定。

【记者】您马上要出的那本书其实就是做了这个工作。

【满登】对。我要对亚太地区比较有影响的设计师,对他们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好的评估。他们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是他的学术思想达到了一定高度,还是他的表现方式,或者是他对社会的关注达到了一定高度?就像我们去餐馆吃饭,你不喜欢吃辣的还有粤菜,不喜欢粤菜还有客家菜,你有你的选择。我们现在是没有选择,看来看去还是图片。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样去改变这个现状。怎么样通过网络平台,通过满老师的书、博客能够提高自己,怎么样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我们中国现在的室内设计是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包括协会做的工作,包括对设计师的培训,也是对他们知识的一种规范,但是你要让设计师在拿到高级资格证书以后有再发展的可能,我们很多设计师在拿到高级资格证之后以为到顶级了,实际上知识是没有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

【记者】您的角色其实是业界很少有人能担当的,本身既是设计师,又做过新闻媒体工作,有敏锐的眼光去做一个评价家。

【满登】大约是07年,我的个人博客浏览量突破200万,我主要是写这个行业内的一些问题,还有对设计师的作品做一些评判等等。前面提到的,我现在研究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用什么方法提升中国设计师的水平。

【记者】这第三方面的内容到时候也会是出书的形式吗?

【满登】也是出书,跟互联网新媒体结合起来。因为书、杂志,跟互联网的受众是不一样的,白领一般上班没时间看书,都是上网,上了年纪的,在家里没事就会看看书看看杂志,受众不一样。我觉得传统媒体跟新媒体各有长短,但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确实是来势汹汹,像80后不上网是不可能的,网络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您现在要做这些研发的工作,还有时间做设计吗?

【满登】也做设计。

【记者】那您的时间会怎么分配?在什么方面花的时间要多一点?

【满登】现在媒体对我的评价是“两栖人”,既能够在海洋里生活,又能够在陆地上生活,一边在形象思维空间,一边在文字逻辑思维空间,这样在两个空间里不断切换。在文字空间里面,可能你的联想、想象是非常快的,一旦切到做方案的时候,那又是图像的一个空间,用你的构图来表达你的思想。在中国,大部分设计师会画,但是不会写东西——葫芦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记者】这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满登】对,这就有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发生,作品做得好,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文字注解,就会大打折扣,就像我们看世界杯的足球赛,如果没有解说,那气氛就完全不一样。其实我们做评论这一行,在中国的设计界是一片空白。因为你要知道,在中国,一个产品在设计之后必须要进入市场。不管是装修房子还是商店、会所,装修完以后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客户回报率在哪里?它的学术价值,商业价值在哪里?没有人去做这些,所以就造成我们中国的室内设计只产出,没有评估,对这个作品没有一个客观的好的评定。

【记者】您刚刚说现在正在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方向,那别墅也是您比较专攻的一个领域,在中国的别墅设计方面,您认为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的?

【满登】中国目前的发展很快,新一代的企业家有很多这种市场需求,你看世界500强有将近三分之一入驻上海浦东,全国比较有名的一些民营企业家,都把总部搬到了浦东,包括还有一些海归派,他们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置业,置业的话就会选择别墅,所以上海的好别墅一出来就没有了。现在上海的别墅在外环的,好的别墅要3-5万,因为别墅的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了,所以别墅一直在涨,但是公益房还是在回落,因为国家在控制。上海有一个硬性规定,房地产在开发楼盘的时候,有20%必须是经济适用房。

【记者】从国内的每个城市来说,比如深圳跟上海,做室内设计的这种市场形态其实是有不一样,您能否介绍一下上海大概是什么情况?

【满登】上海的设计圈比较深,不像深圳,一方面,相对来讲,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来这里创业,深圳的设计师我认为还是比较团结的,但是上海的设计师比较难聚,因为他分了很多圈子,有欧美设计师圈,有东南亚设计师圈,有港台设计师圈,有本土设计师圈,分很多圈子,语言交流上也有一些不方便。所以每次搞什么活动,上海的设计师很少参加,它跟城市的文化,市场很有关系,上海这个城市比较务实,不太注重这种包装。

【记者】现在学室内设计的人这么多,年轻的这一批成长起来会不会比较困难?

【满登】因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发展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我把它看成是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就是解决温饱。很多设计师都是为了生存在做设计,只有一部分既做老板,又做设计师,这些人开始崛起、发展,像戴勇、李益中、王黑龙他们,在深圳既做老板又做设计师的似乎比上海多。上海那边因为圈子比较大,像设计共和,他的设计团队有四十种语言,有四十个国家的设计师。现在的很多设计公司都是人员不多,中国的室内设计还是比较弱,当然听说深圳是政府把设计当作一个产业在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