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配饰 潮流设计 家居风水 行业资讯 智慧生活 五金行业 陶瓷卫浴 装修攻略 产品导购

我们不知道的王澍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4926天前 / 阅读 :

王澍最常说的两句话是,“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所以,他迷箫,擅书画;还有一句是“不谈建筑,只谈房子”,他戏称自己是造房子的人,以此来否定建筑师的身份。但他却一直执着地践行着他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

王澍这个人,牛在哪里

     王澍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做木工。他的母亲是北京人,是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   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喜欢四处绘画。   他在曾经住过的北京的院子和胡同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涂画。即使他搬走多年后,邻居们依然保护着这些绘画,等待他回来。   然而,他最终选择在杭州作为工作和生活之地。因为杭州著名的自然风景,也因为这里也是许多出色的山水画家的居住地。   他的父母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他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要学习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于是找到了建筑学。   在大学里,王澍是个风云人物。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他当着导师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面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在研究生毕业后的1990年到1998年这8年时间里,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他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日复一日,从早上8点到午夜,他与工匠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在建造工地上他学到了他能学到的一切。   王澍最常说的两句话是,“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所以,他迷箫,擅书画;还有一句是“不谈建筑,只谈房子”,他戏称自己是造房子的人,以此来否定建筑师的身份。但他却一直执着地践行着他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   有人评价王澍说,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自己认准的事情孜孜以求。   昨天,王澍也说,他的成功,在于坚持理想。

自己眼中:追求朴素简单的生活和艺术

  在王澍眼中,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在东南大学论坛上,记者发现了王澍曾发表的一篇文章《素朴为家》,动荡年代,他曾经常出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年的岁月里,我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后来的王澍随迁到西安,负责出黑板报,看父亲与朋友们在剧团里排演,艺术和文学的素养渐渐生根。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以后,抹平了大半。事实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在王澍最艰难的时光里,“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她属于天然而然的人。”

  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 合作者眼中:他话不多,但很有理念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对苏州园林造园思想的考虑。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党委书记吴昌政当时参与学院的筹建,当时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当时与王澍有几面之缘,他话不是很多,但很有理念。”

  建筑开发商王春年对此也深表认同,“当时我们的理念是建筑能保证至少十年不落后,规划中的图书馆前面有个人工湖,后面就是山,于是想在山水之间做一个过渡,而拿到第一稿时我们就很满意,没做什么修改,有一部分建筑延伸到水中,整体线条流畅,外观是白色,和学院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匹配。后来这个建筑获了奖,暑假还有很多师生来参观。” 校友眼中:风流倜傥

  有意识流气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比王澍早3年入学,“当时他就显示出很高的天分,设计理念突出,当时他的一幅作业《仙岳宾馆》作为范图在系里挂了好长时间。”

  当时王澍也是个校园潮人,“我们也一同组织过文学社和北极诗社,他喜欢思考,爱搞哲学研究,当年一起在诗社聊天时感觉他对传统建筑学有很多想法。”东南大学81级土木系学生、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回忆,“那时的王澍长发飘飘,有意识流的气质,风流倜傥,我们一起出了第一本学生论文集,他是论文集的主编,当时也有一篇文章入选。” 10年不建房 

  愿意做慢的事情

  王建国认为,王澍的独特之处在于“愿意做慢的事情”,“他博士毕业后10年内,没建一座房子,就是偶尔给人做装修,这期间,收集了几十万篇砖瓦材料,而这些材料,后来也被他用到现代建筑中,有很独特的风格。他能耐得住寂寞,不受当下思想的影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与王澍有几十年交情,“王澍此次获奖,没经申报,直接获得提名,击败了美、英、日等多国的建筑大师。王澍的获奖其实并不意外。”2011年,王澍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GSD)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从规律上讲,如果能获得这两项奖,距离普利兹克奖也就不远了。” 写的字不是用漂亮能形容的

  在师友眼中,王澍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东南大学教授单踊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曾经带领王澍和学生们一起外出采风,有过一周朝夕相处的经历,“去的时候,我们在车上聊了一路的书法,他很懂行,写的字也很有特色,不是用漂亮能形容的。”

  王澍也是个“文艺青年”,“大三的时候他就能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还能背出《世说新语》。在那么快的生活节奏里,他能用很慢的方式塑造房子,很有打动力。”葛明认为,人文气质也使得王澍能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这也是打动评委的原因。

[page]

王澍作品及建筑理念进程 代表作: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这是王澍设计的最大一件作品,无疑也是他的代表作。   对于杭州而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已不仅仅是一座校园,每年校园油菜花开之时,更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争睹。   作为这个工程的“甲方”,美院院长许江给王澍的“施工合同”是两首诗歌。   “那是一簇刚直的点墨。从大汉盛唐的汤汤长河,蕴入木入化入神的笔力,缀带气带韵带魂的琢磨,层层浸染,这如雨春光、如蓝墨色。”许江在《归舟》里这样写道。   “这就是一个文人给一个建筑师的要求。”王澍说,“我的作品回应了许院长的诗歌。七分主人,三分匠人,感谢美院给我这个机会。” 南宋御街陈列馆       一个解决难题的方法成为一个经典

600平方米的御街陈列馆,也是王澍的手笔。

  陈列馆在杭州中山中路112号,御街道路遗迹就在陈列馆入口处的透明展示区内,王澍特别设计了透明钢化玻璃和下沉庭院。   市民可以透过玻璃,看到遗址自下往上叠铺着的南宋青砖路、元代大块石路、明清及民国杂砖砌路,通过它们来追忆古道的发展史。当时,这个设计也完美解决了古代遗址和现代交通冲突的难题。 代表作:钱江时代院宅   这座三桥边的民居现在还在争议中  

只要是曾经路过钱江三桥的人,都会对这座建筑有深刻印象。   它像是用一块块灰黑白三色积木搭建起来的高楼,有人甚至直接称呼它为“积木楼”。   其实,它是一个用200个两层院落垂直叠起的6栋100米高的住宅。与一般公寓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个院子均可覆土植树。   热爱传统园林的王澍,把传统江南院子横切一刀,将它立起来,变成两层院子,让家家都有前庭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   但这个建筑褒贬不一,至今仍然充满争议。   在设计时,王澍便说过,“这是建筑学里让人激动的地方,也是它危险的地方。因为,你可能会影响或启发了别人的生活,也可能糟蹋了别人的生活。” 代表作:宁波博物馆   唤醒一座城市的回忆 走进这里,特有文化

 

在这里,王澍想告诉人们,曾经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   曾经,这是一片有30多个传统村落的地方,到设计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拆除了,变成了一片没有回忆的城市。   王澍把能在这个地区收集到的各种旧建筑材料再次利用,与新材料一起,在新的建筑上混合建造。他想建造一个有自我生命的小城市,能把这个城市的回忆重新唤醒。   宁波博物馆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在设计伊始,他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