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好居网用户)
4900天前 / 阅读 :
青岩、镇远、隆里、郎德、堂安、旧州、天龙、西江,都有值得去探究的建筑传奇,都书写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古老诗篇。散落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的那些个古老村镇给旅人留下的印象也许会一生不灭。
三门塘曾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上最大的一个木材口岸。木材巨贾们用木材换回无数优质石材,把这个地方建成了一个永固的石头迷宫。
三门塘依山而建,多条河溪穿寨而行,为方便交通,筑造了大量桥梁和道路。全寨共有石拱桥6座,石板桥4座,保爷桥百座,石板走廊1处,石筑道路近5000米。寨中路用青石板铺设,路面装饰图形以鱼骨纹居多,夹杂着用鹅卵石镶嵌出的太极纹路等,让人体会到行走也成了一种艺术。
石板路经千百年风雨冲洗,千万双脚步磨刮,光滑若玉。晴无灰尘,雨不湿鞋。这些石板都是从60里外锦屏县一个叫挂治的地方用木排运来的。挂治岩细腻坚固,百年不长
青苔不变色泽。三门塘的建筑物总透出一股子灵秀清奇,各式建筑的流檐飞角掩映在翠竹之中。这个以侗族为主的村子共344户人家,却拥有七八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
村里的刘氏宗祠约建于清乾隆年间。这一精美的哥特式建筑气势雄伟,正前面壁上浮雕彩画层层叠起,各层假柱之间又有圆顶假窗或真窗。太原祠是王氏家族的家祠,也建于乾隆年间。整座祠堂古朴严整,有高大的青砖封火墙,牌楼式的门坊。其门墙高达11米,宽亦逾12米。牌楼上部的浮雕,是九棵大白菜,上青下白,包卷有致,造型逼真。村里王姓老者说,他家祖先原是太原的琅琊望族,祠堂以“太原”名,表达儿孙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大白菜则以示清白。
三门塘村委会的建筑中西合璧,外形颇像拜占庭式建筑,但内中却是传统的东方四合院。过去,三门塘一律是侗族传统的吊脚楼,后不少大户人家受汉风影响,建起了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天井、厅堂样样俱全,并饰以龙凤、麒麟、八仙等彩绘。而房子一层多立柱,又似吊脚楼。
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历史的推进中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据说,村里这样的四合院原有50多栋,现尚存28栋。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物,都特点鲜明,作为一种艺术绵延至今。
苗族的吊脚楼后半部傍山靠岩着地,前半部以木柱支撑,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在着名的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远观近看,都觉气象万千。
水族的吊脚楼多采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主要选材为松和杉。
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以干栏式砖木结构为主。但居住在镇宁扁担山区的布依族人家,则是建造石板房。到黄果树大瀑布旅行,可见这些石板房成片耸立在白水河上游。
鼓楼是侗族文化最显着的表征,一般一个侗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楼。它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包含着侗人对宇宙、生命的理解与图释,也象征着族群的兴旺和发达。
建筑是首哲理诗。取之于这片土地的木与石,架构起贵州各民族关于天、地、人、神的简朴哲学,记录了自己民族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