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好居网用户)
4897天前 / 阅读 :
在欧洲的建筑面前,我不仅仅显得嘴笨舌拙,更能体会到人类自身的渺小。值得我们顶礼膜拜的也许还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建筑造就的文明。
追问历史,也是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吧。
巴黎 埃菲尔铁塔及其他
法国首都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纳河两岸,是世界十大名城之一。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备受世界的瞩目。
着名的埃菲尔铁塔为1889年的第二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建。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开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埃菲尔铁塔占地一公顷,耸立在巴黎市区赛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7000吨。塔分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115米,第三层274米。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已安装电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领略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全景:每逢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公里之内的景色。 埃菲尔铁塔脚下是战神校场的绿荫区。
既然钟情于巴黎的旷世建筑,除了埃菲尔铁塔,让我更为向往和为之动容的还是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是1836年为纪念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打败俄、奥联军而建造的,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刻有法国18、19世纪着名战役的巨幅浮雕。
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驰名世界,更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着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而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极具艺术魅力。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瓷器。
当我们提起凡尔赛时,似乎还不仅仅是它宏伟的建筑,从一定意义上说,凡尔赛宫记录着法国,乃至欧洲和世界的历史。法国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从富丽走向荒废。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观后感言——
如果你去过巴黎,你无论如何也会拜见巴黎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甚至凡尔赛宫。当然你可以不提及巴黎的咖啡馆、警察和妓女,但我想,当你仰望这些伟大、典雅的建筑时,你会对自己说:我确实来过巴黎。设想一下,去掉了巴黎的建筑,巴黎曾经成为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就很有可能会被改写。
一座城市,如果那里的建筑是平庸的、丑陋的、没有个性的,那么这个城市自然是没落的。无论何时,当你谈论一个城市,你无论如何不会回避那里的建筑。
站在凯旋门的脚下,人们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想象一下吧,当年的拿破仑和他的帝国曾经是多么伟大、多么宏伟壮阔!而凯旋门将在蓝天底下、大地之上屹立于百年、千年,是怎样一种超越流辈和囊括天地的宏伟气魄!无疑,拿破仑是一位英雄,而凯旋门则正表达了英雄时代的时代精神。
十八世纪的法国建筑师兼建筑思想家布莱说:“我们喜爱巨大的形象,因为我们的灵魂渴望拥抱宇宙。”而巴黎众多巨大的建筑,还让我们的灵魂亲吻了历史。
柏林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菩提树下大街西头,建于1788-1791年,是柏林仅存的城门,是柏林城的标志。以前由于紧挨着柏林墙,使它成为东西柏林分裂的代表建筑。柏林墙倒塌后,于1989年12月22日勃兰登堡门再次对外开放,成为统一的象征。
这座以沙石为建筑材料建造的柱廊式城门,仿雅典卫城的山门。两侧共有六个多立克式的圆柱,支撑着11米深的五条通道。1794年,勃兰登堡门顶上装饰了沙多塑造的四马战车及胜利女神塑像,指向东方的市中心。二次大战期间,勃兰登堡门四周的建筑全部被毁。
在勃兰登堡门的左右两侧的两座建筑是现今新建的一对双胞胎建筑。其建筑风格仿照了历史上着名建筑家Stüler的建筑风格。
观后感言——
站在勃兰登堡门前,让人自然想起两百多年来德意志民族几起几落的命运。勃兰登堡门作为一种象征,也正表征了近两百多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和时代精神,而这种时代精神便是克服德意志民族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和重建德国的统一。
作为战后欧洲历史的见证,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们目睹了德国统一庆典,其时响起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建筑和音乐,人类生命的两大主题发生和谐的共振,翻开了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欧洲历史新的一页。
重大纪念性的建筑更像一个人,一个拥有气吞万里的气势的的人,富有时代精神代言人的豪风和气度。只有这样,它才有资格参与人类历史的铸造进程或者目睹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比如莫斯科的红场和北京天安门。
勃兰登堡门不仅仅作为德国统一的象征,更是柏林城的标志。而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就像暮鼓晨钟那样,象征着这座城市的骄傲和历史;或者作为这个城市的代表性市民,使她更有自信心。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城市建筑的魅力。是建筑,让躁动不安的灵魂沉静了下来;是建筑,让我们一次次反省战争和破坏。
科隆 圣彼得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位于莱茵河畔,人口不到100万的科隆正是以大教堂而闻名于世的。高157米的科隆大教堂有两座哥特式尖顶,它们是科隆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依照法国亚眠大教堂建造的, 始建于1248年8月15日,直到1880年10月15日才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工程历经632年(实际上是从1248-1322和1842-1880,中间500多年中途停建)。科隆大教堂有5个殿堂,一个绕圣坛而建的带有3个偏堂。而这个圣坛则是中世纪德国教堂中最大的圣坛。大教堂的双塔楼高157.38米,其周身遍布精美的石雕,并镶嵌有近1万平方米的彩色绘画玻璃。让我更为惊讶的是,和欧洲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科隆大教堂也是一个大型巨石建筑物。
观后感言——
大自然好像有一种用石头做建筑游戏的情结。
作为用石头写下的宇宙间的上等好诗,其境界实在是建筑设计师本人的胸襟、气质、性情和智慧的率真流露。而石头建筑则是驯化了的大自然,因为人不能直接赤裸裸地生存于大自然之中,其他动物则只能直接、赤裸裸地生存于自然状态,这是人同动物的重要区别。科隆大教堂六百多年的建筑史,正好说明了人类的坚韧和努力。人类的灵魂也需要一个家。
科隆大教堂的尖顶更像欧洲人的鼻子,坚实而挺拔。科隆上空的天际线也因此更具有了绚丽多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