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好居网用户)
4886天前 / 阅读 :
山琦实1912年生于西雅图,毕业于华盛顿大学,30年代口袋里仅有40美元的山琦实从华盛顿移居纽约,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差事,那就是与施里夫、兰姆和哈蒙等一起承担帝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在1973年世贸中心双子楼落成之前,帝国大厦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楼。 山琦实是日本移民的后裔。初期也是现代派的支持者,但是自50年代起就开始反思现代派诸人、特别是柯布西耶的“历史无用论”的口号是否正确。他后来提出了“人本主义建筑”的口号,就是希望建筑和文化背景相协调。但口号只是口号,他自己的设计一直没有什么特色,这也许和他比较强调根据业主的提议和建筑的环境来进行设计有关。建筑界内部对他的评价一直不高。后来就有人拿他的建筑被拆毁作为现代派建筑死亡的时间。他比较有名的设计有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WilsonSchoolPrincetonUniversity),颇有希腊神庙之风。
“典雅主义”和“粗野主义”的论争始于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城设计。后来居然在1956年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简称,现代派建筑师的组织,成立于1928年)第10次会议上出现了分裂的迹象。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论争最后以“粗野主义”的失败而告终,其标志就是1966年出版的一本书《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备受瞩目的书从书名就能看出是在唱现代派建筑原则的反调,作者甚至把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LessisMore)改成了“少就是烦”(LessisBore)。可以说现代派建筑自此之后就有日薄西山的态势。而当“典雅主义”和“粗野主义”的论争还在进行时,另有一些建筑师虽然也在论争的边缘,但并没有投身进去,而是从其他方向对现代建筑进行了探索。除了TAC之外,最突出的就是所谓“High-Tech”风格。如果说现代派建筑一味减少装饰的主张在“粗野主义”失败后普遍遭到放弃的话,其对技术进步的重视还在High-Tech中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