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配饰 潮流设计 家居风水 行业资讯 智慧生活 五金行业 陶瓷卫浴 装修攻略 产品导购

“景德镇的孔子”——记陈雨前与景德镇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4392天前 / 阅读 :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应该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几座名城之一。之前从书上读到“景德镇”这三个字时,我无比的向往,当接触到英文学习时,最先知道的单词就是“CHINA”,竟也和景德镇有关。

我们的国人中,即便没有到过景德镇,没有了解过陶瓷史,也会知道什么是青花,什么是玲珑瓷,因为“景德镇制”一直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点滴于各个层次的人群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从一出世就与景德镇结缘,到离开时,仍关联其中。

景德镇有千年传承的瓷情画意,有优秀的瓷工画匠,每一道制瓷工序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弄里演绎得淋漓尽致。到近现代,有江西瓷业公司,建国后有十大瓷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都有过一段光辉的历史。然而,现在的景德镇却失去了从前的光彩。究其原因,在于景德镇有文化,却缺少文化人,缺少真正的文化人和学者。景德镇需要一种具有鲜明的研究方向,及能够引领和带动区域文化的思想。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了解景德镇这个地方是因为陈雨前教授。尽管那个时候“景德镇学”还只是萌芽阶段,但与我私交甚笃的几位前辈早已经提到过他的事迹。孔子及他的思想,是中国文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孔子之所以成为文人之楷模,在于他立言立行,广施仁义,以道传德。在来景德镇之前,就听说景德镇有位“孔子”,就是陈雨前教授,将“景德镇学”联系上他的人品,恰如其分。一年前,我怀着对这位真正的文化学者朝圣的心理来到了瓷都景德镇,拜读于陈雨前教授门下。

陈雨前先生与景德镇结缘纯属偶然,但幼年时期的磨难与痛苦、少年时期的坎坷与奋发、青年时期的坚毅与执着却使得他在景德镇一步步走向理想的人生境界成为必然。1962年陈雨前先生生于江西省余江县,同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家庭一样,童年的他如同汉乐府《孤儿行》中“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然而不同于其他人的是,他无比坚强与韧性。

图像景德镇 《瓷石开彩》青花瓷板  作者程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先生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甚深,陈雨前与景德镇的不解之缘便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着名美术史论家金维诺先生,陈雨前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修养得到质的飞跃。陈雨前先生正是用一颗纯正的心书写着一个中国学者创造的文化新篇。

曾经的一篇报道中尖锐的指出,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却很少有 “中国创造”。作为一个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我一直都苦恼于延续中国千年文化并保证其生命力的问题,来了景德镇后,才看到了一点希望。

我认为,成就大的学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已知的或已经存在的学术对象进行整理,从而得出一门新的学问,就像国际显学中的敦煌学、红学;另一种是对尚未开发的学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而创造出一门新的学问,在我阅历不算丰富的人生中,所接触的这类“创造”中间的大成者即是雨前先生和他的“景德镇学”。

陈雨前教授在景德镇的二十五个春秋,同饮昌江水,独思文化源。陈雨前教授与景德镇,可以简而言之为一个真正学者饮水思源的过程。雨前先生经常说,是景德镇培养了他,成就了他,他应该为景德镇做一点事情,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

年,景德镇陶瓷学院企业管理系第一次招生,这年的7月25日,雨前先生来到陶院,成为该系的第一位大学语文课教师。这次偶然的“第一”,是陈雨前这个名字和景德镇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年,秋叶正红时,一段在景德镇雕塑瓷厂的谈话应该永远载入中国陶瓷文化史册。时任厂长的刘远长先生对陈雨前说:“景德镇最富有的是千年的文化,陶瓷文化在这里博大精深。这里有一流的考古学家、陶瓷艺术家、瓷工画匠,群星璀璨。但唯独缺乏文化学家、陶瓷艺术批评家、理论家。”这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窗外火红的枫叶上,一种庄严、神圣而又沉甸甸的感觉在雨前先生心底油然而生。

年,景德镇第一本瓷雕作品集《景德镇瓷雕作品选》出版,该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由着名美术家刘开渠先生作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虽然只是一本书,但作为软实力,在之后的市场冲击下,对维持一个国营厂(景德镇雕塑瓷厂)的生命力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刘开渠先生在序言中如此评价:“该书精选了景德镇雕塑瓷厂十几位瓷雕艺术家的百余件艺术珍品,印图成册,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瓷雕事业,并使之进一步走向世界,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陈雨前先生是陶瓷诗词研究第一人,他在1994年编写的《中国历代陶瓷诗词评析》和《景德镇陶瓷诗萃》即是国内最早从汇集、注释、评点角度研究陶瓷文化中诗词的着作。这一研究成果诞生后,得到了文化学界的高度评价,一些评论写道:“中国是瓷之母国,研究陶瓷有多种多样的渠道,这本诗词研究又开创了陶瓷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还有专家评价说:“这是千秋事业。”自此,标志着陈雨前先生真正的进入了陶瓷文化研究。

[page]

在进入陶瓷文化研究领域后,雨前先生在1996年主动自觉的编写了《中国景德镇陶瓷作品选》和《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选》,选取100位艺术家的500件陶瓷艺术作品,中英文对照,并同年在上海举行首发式,次年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北京首发式。先生很风趣的告诉我,他在那之后名气就已经很大了。

陈雨前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景德镇瓷业和文化的走势。十多年前,面对景德镇瓷业经济不景气,国企解体、职工下岗,部分人悲观地认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景德镇原本就并非瓷器的发明地,历史条件变了,瓷都地位的转移也在情理之中,因而消极观望。陈教授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撰写了长文《谁能拯救景德镇》。在“前言”中他痛切地呼吁:“景德镇陶瓷目前的整体情况,着实堪忧,若果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不能力挽狂澜创造性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滑坡和不景气的态势将无可挽回地持续下去。假如真的出现令人痛心事情的话,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将如何面对,将如何面对我们的祖先,将如何告诉我们的子孙,将如何对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祖国负责!”

然而,以学者自居的陈雨前先生之所以能对景德镇,乃至陶瓷文化领域起到重要影响的还是数十年积累后提出的“景德镇学”。“景德镇学”是以复兴中国陶瓷文化为宗旨,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基础,将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来研究的一门综合学科体系,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是具有普遍性的。“景德镇学”向来是以理论和实践并行的方式进行研究的,在打造“景德镇学”的过程中,依靠一批人,团结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成就一批人。“景德镇学”的推出,必将再塑景德镇陶瓷文化形象。“景德镇学”是景德镇之魂,也是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史籍上早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的记载,虽然它不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但因其“集天下技艺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而成为闻名世界的瓷都。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器发展史中,景德镇的官窑瓷业就有几百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在这些精美的官窑瓷器中所凝聚的官窑精神和创造出精妙绝伦之瓷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赞叹。千年瓷都的活力在当今开放的市场大潮中已有些黯然神伤,加之高岭土资源频频告危,而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次品瓷器仍在生产,陈雨前教授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复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精品瓷器,能再塑景德镇的品牌形象。2009年,陈雨前教授对陶瓷史研究和景德镇近年市场状况调研后,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将传统官窑的理念和精神的精华与当代审美理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创建现代意义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当代官窑,它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实行严格的品牌管理,实现品牌战略,创造时代品牌为宗旨。创立当代官窑既是弘扬国粹,提高民族文化艺术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过程中精神再现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召唤与需求!

图像景德镇 《窑材漂流》青花瓷板画     作者程云。

“景德镇学”研究既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中国和世界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历史悠久,成就显着,引人注目。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停留单个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无法构成学术体系,自然也构不成一门学科一种学问。“景德镇学”是把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形态加以研究,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景德镇学”研究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传统的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关门研究,而不关心景德镇文化艺术和景德镇的命运与前途,缺乏应有的对社会的学术关怀与人文情怀。“景德镇学”以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服务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景德镇学”研究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景德镇学”学术理念的精髓是揭示出中国人的文化的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这道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灵魂和旗帜。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成果,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

饮水思源,陈雨前教授将自己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和激情献给了景德镇,以他的学术思想来把握、支持、引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以他的教育理念为陶瓷文化培育新人。

景德镇享有“中国瓷都”的世界声誉。这座被两千年瓷魂窑火养育的古城,曾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瓷器推向历史高峰,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景德镇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古瓷业文明体系,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它有着深厚、博大的陶瓷文化积淀。这种积淀,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只有景德镇,才能诞生“景德镇学” 。千年的景德镇和它丰厚的文化遗存,呼唤着“景德镇学”的诞生。

年9月至2003年8月,陈雨前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中国科普博览·文明星火·中国陶瓷”(插图)的主编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2005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这为“景德镇学”学术理念和学术构想的诞生作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奠基和初期的实践探索。

年出版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中首次提出了“景德镇学”的学术概念。同年9月初,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完成了对“景德镇学”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暨“景德镇学”研究中心于2006年9月16日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举行了“景德镇学”的首场学术报告会。

“景德镇学”的提出和诞生,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个体性、时机性。“景德镇学”是景德镇的历史创造的,是景德镇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史创造的,是景德镇这块土地孕育的,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确实需要创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来把握、来驾驭、来支持、来引领。2007年底《景德镇学——景德镇之魂》的付梓出版,是要真正地让“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地让世人了解、认同和支持、参与“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活动。这本书是陈雨前教授近年来对“景德镇学”进行探索与探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这是将“景德镇学”打造成为真正的国际“显学”方面所迈出的坚实而又重要的一步。

“景德镇学”一经提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媒体、科研机构纷纷撰文评论和报道,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无数知音响应,这种轰动甚至让人觉得始料不及。金维诺先生在《景德镇学——景德镇之魂》序言中写道:“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确实需要创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来把握、来驾驭、来支持、来引领。我觉得书中关于‘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甚好,这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是一种学术的飞跃,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先生指出:“书中提出的新颖学说‘景德镇学’,从学术理论上、从生产创作事实上,再次论证了景德镇在中国、在世界陶瓷界、学术界、文化界极具重要性的地位和作用。”王能宪博士认为:“对于任何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提升问题意识,皆能够给既往的研究领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野。如何用新材料、新眼光、新见解来探讨、解决真问题,是在新的世纪地平线上摆在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另外,还有一些媒体表示:“‘景德镇学’将作为一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立性学科,由江西省社科院重点推出。希望此举能以江西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聚合全省人才资源,使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经历跨越性的发展。”

年,陈雨前教授适逢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受到 “敦煌学”着名学者之一金维诺先生的影响和启发,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和灵魂主编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丛书分别从陶瓷文化、陶瓷传统工艺、传统雕塑、粉彩瓷绘艺术、陶瓷习俗和古彩装饰六个方面对陶瓷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专项研究,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各个角度探究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和体例。这套丛书成为“景德镇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成为“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构想的实践载体,是“景德镇学”初步的和部分的研究成果。

秦锡麟先生在丛书总序中评价说:“此书开创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纳入国家级的出版项目规划的先河,突破了景德镇出版史上单本出书或者单项内容出书的惯例,以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采用世界文明发展的眼光和文化视角,对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考辨,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构成体系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周建儿教授认为:“此书发掘和总结了千年瓷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传统瓷器生产的宝贵经验和技艺,为发展现代陶瓷理论和工艺技术服务。王能宪博士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工艺史、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史融混一体的缩影。该书既有侧重从制作技术层面入手、注重实用性的着作,如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的着作《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填补空白的着作《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等;也有偏重于从文化层面宏观观照的着作,如《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景德镇陶瓷习俗》等。“年12月,陈雨前教授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主编,《陶瓷艺术分典》是在充分借鉴古代及近现代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以来至1911年的中国陶瓷文化典籍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分类整理和资料性的汇编总结,为陶瓷学界、业界、教育界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陶瓷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景德镇学“有着深厚的根基,与《陶瓷艺术分典》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陶瓷艺术分典》作为《中华大典》的一个分支,同样是”景德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