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配饰 潮流设计 家居风水 行业资讯 智慧生活 五金行业 陶瓷卫浴 装修攻略 产品导购

新乐何家庄千年祠庙传遗迹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4866天前 / 阅读 :

新乐何家庄,千余户居民没一户人家姓何,何以村名为“何家庄”?原来早在北魏时期,远处迁徙而来的“徒何”人在这里建立了村庄,世代繁衍生息,如今这个村庄已经是一个5000多人的大村。

新乐何家庄,千余户居民没一户人家姓何,何以村名为“何家庄”?原来早在北魏时期,远处迁徙而来的“徒何”人在这里建立了村庄,世代繁衍生息,如今这个村庄已经是一个5000多人的大村。而在何家庄,比村庄的历史更古老的,则是村西那处载入史册的伏羲台。

伏羲被尊为“百王之先”和“三皇之首”,相传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长于新市(河北新乐),与女娲在新乐伏羲台成婚,组建了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并在此教民渔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祭祀伏羲的新乐伏羲台,与何家庄的村民们共同书写了近2000年绵延不绝的历史。

追溯。

无人姓何,为何名为何家庄?

在新乐县城往北10里许,有一个名叫何家庄的村子,屋舍俨然,道路平整,有着5000多人口。按照人们以往的印象,“何家庄”这样的村名,自然应是何姓为主,然而村里1000多户居民却没有一户姓何。何家庄的“何”,又是从何而来呢?

何家庄的主干道上有一块立了20多年的村碑,上面记载先人为“徒何族”,来到此村后定居下来,为了让子孙后世牢记族名,故将村子命名为徒何庄,后将“徒”字去掉,正式定名为何家庄。

细谙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找不到关于“徒何族”的记载。新乐当地文博学者、67岁的老文保所长相振稳推测,村民们口耳相传的“徒何族”,应为北朝时期的鲜卑族。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辽宁锦州一带从先秦时期便是屠河方国的领地。此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时,因“屠”字不雅,改“屠”为“徒”。由于传写的错讹,在不同的古书中,有的写作“徒河”,有的写作“徒何”。

公元3世纪中叶,部分鲜卑人离开东北,向西南迁徙,通过不断的南征北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天兴元年(398)春正月庚子,拓跋珪和随从们一路南下,考察都城选址,先到了常山真定,再到赵郡之高邑,最后来到宫室壮丽的邺城(今邯郸临漳),最后将帝都选在了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将“山东六州民吏及徒河、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安置到平城,“以充京师”。

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看似与蕞尔小庄何家庄无其干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徒河人从遥远的东北来到了汉文化发达的中原。

如今,在唐山、廊坊、秦皇岛乃至首都北京等地,依然有“张各庄”、“梁各庄”之类的村名,这些名字便是魏晋之际“徒河鲜卑”、“慕容鲜卑”和“宇文鲜卑”等民族的聚居地。而新乐的“徒何庄”,推测起来可能也是鲜卑人建立的村庄。这里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激烈的撞击、融合,最终,游牧文明投入了农耕文明的怀抱。“唐朝时,皇帝曾封不少少数民族人士为李姓,何家庄的居民也得到了李姓,至今村里的第一大姓便是李。此外,韩姓也为数不少,但是到何家庄的年代应该稍晚。”相振稳推测。

遗迹。

赵武灵王建野台,后成伏羲台。

原在白山黑水间逐水草为生的鲜卑人来到何家庄一带时,一定会被一座古代祠庙深深吸引。这座庙宇便是如今位于村东两里许的伏羲台,这里是祭祀伏羲的圣地。

伏羲台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问起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得到的答复也是连他们的祖辈都不知道,伏羲台似乎从来便有。

伏羲台首次进入正史,是在北齐人魏收撰写的《魏书》中。在《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中山郡,领县七……新市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隶属中山郡的新市,便是现在的新乐,也就是说,鲜卑人来到何家庄时,伏羲台还不叫伏羲台,叫羲台城,所谓“城”者,大概便是指这组建筑的规模之大,有如城市。

在此之前,伏羲台的名称为“野台”。现在看到的伏羲台高出地面数丈,似是自然形成。然而在《史记·赵世家》中写道:“(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这个‘野台’,就是今天的伏羲台。”相振稳说,在唐朝初年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中说,“野台”又名“羲台”,“旧有伏羲城,上有羲皇古庙,其北有洗儿池”。《史记》中的一个“为”字,证明高台是人工夯筑而成,此台最初的用途,并非祭拜伏羲,而是登高远眺,发展成为伏羲的祠庙,或许是秦汉之后的事情。

伏羲历来被认为是百王之先,民间逐渐将其神化,成为一个亦人亦神的古代帝王。为伏羲建立祠庙,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仅记载了位于首都长安附近的雍县太昊祠(大多数学者认为“太昊”即“伏羲”)。到了北魏时期,伏羲的祠庙已有多处,伏羲的出生地甘肃成纪和河南淮阳均出现了伏羲的祠庙,新乐的羲台城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的羲台城,或许是以赵武灵王时期的“野台”为中心营建。

伏羲崇拜所在多有,为何河北一带惟新乐有伏羲台?2006年,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在石家庄市文物局、新乐市文物保管所的协作下,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所穿越的何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据悉,这次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钻探15000平方米;清理灰坑97座,房址1座,墓葬3座,马坑1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铜器、铁器等约300件;遗存分属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晚期、战国晚期和金代。专家考证,何家庄一带出土的新时期文物性质属西阴文化。西阴文化发源于山西河南山西交界地区,鼎盛时期,整个中原均受西阴文化影响。这些文物的出现,也证明上古时期,何家庄一带的确发展到了相当的文明。

[page]

往事。

国子监祭酒捐资修台,留以碑记。

北魏之后,伏羲台成为冀中南一带祭祀人文始祖的中心,历朝历代均有修葺。至今在伏羲台内,还保存着从元代一直清代晚期的九通石碑,详细记载了每一次的修建历程。

清朝顺治二年,31岁的邢台柏乡人魏裔介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工部给事中,后升任督察院督御史,累官至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年夏天,魏裔介或是从柏乡返京,或者是自京回乡,总之途中路过新乐,专程看了伏羲台,并留诗一首:“野色空池绿,荒台茂树春;遗踪有卦象,俯仰尽经纶。”可见清朝早期的伏羲台,已经只剩断壁残垣。

就在魏裔介参观后不久,又有一位当朝大儒来到伏羲台,这次,伏羲台很快焕然一新。时为顺治17年(1660年),官至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的王崇简从北京来到新乐,镇江府知府、新乐人郝应第和新乐知县林华皖等人陪同他登伏羲台。游览之后,王崇简拿出200两薪俸作为香银重修伏羲台,还写了一篇《重修伏羲台碑记》。“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殿堂一次次损毁,但是伏羲台仍保存了多棵古树。”千年松树万年柏,不如老槐拐一拐。“相振稳说,伏羲台内最老的一棵槐树已有2000年左右的树龄,大概是汉朝栽种的。大树枯死后,从树心里竟然又生出一棵新槐,现在也已一抱粗细。而龙师殿前的两棵参天的柏树,也有近500年的树龄。

展望。

将跻身”国保“,打造新乐文化名片。

何家庄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诞辰日,附近村民都会来到伏羲台为伏羲庆生。新乐市委宣传部的王民介绍,三月十八这天这天当地百姓会准备各种食物,早晨8时许就开始置办酒席,一直到夜里方散。其间,十里八乡数万村民陆续来到伏羲台,祈祷风调雨顺,此事王崇简的《重修伏羲台碑记》也有记载。”可以说,三月十八的庙会,是何家庄一带仅次于过年的重大节日。“王民说,这个节日不仅流传时间久远,而且辐射范围非常广,甚至保定等地的人也会有人来参加。

利用伏羲台的影响力,新乐已经成功举办五届伏羲文化节,每一届都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学者前来。在第二节伏羲文化节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看到具有元代风格的伏羲台六佐殿时说:”就凭这个,伏羲台也可以参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据介绍,目前已经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伏羲台,很快将升级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将是新乐第一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做了一辈子文保事业的相振稳满怀激动地说。

按照历史记载,伏羲生于甘肃成纪,葬于河南淮阳。此前罗哲文在河南淮阳伏羲文化论坛上说:”伏羲从甘肃天水到河南淮阳,一路上有很多遗址,有伏羲庙、伏羲祠,还有河北新乐的伏羲台。我们不忘祖先,到处都有他的踪迹,我们到处都在纪念他,不忘祖先这个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 这一说法和100多年的一个人物不谋而合。清朝光绪年间,正定府学教授赵文濂来到伏羲台时,不免困惑,伏羲的时代,如何能行走数千里?于是”退而考诸史“,但没想到”其说颇支离“,史书也没能给出解答。赵文濂掩卷思索,想起华夏之内随处可见孔子和关羽的祠庙,”皆非本地人,到处有崇祠“,不禁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