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配饰 潮流设计 家居风水 行业资讯 智慧生活 五金行业 陶瓷卫浴 装修攻略 产品导购

让中国建筑大众化——冯果川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4862天前 / 阅读 :

中国建筑学的主流有两支,一支是国家意识形态大叙事,一支是精英意识形态的小叙事。前者挟持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权力自上而下决定一切的气势和官方意识形态长期垄断视听的传统,一直是建筑学的主流。

中国建筑学的主流有两支,一支是国家意识形态大叙事,一支是精英意识形态的小叙事。前者挟持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权力自上而下决定一切的气势和官方意识形态长期垄断视听的传统,一直是建筑学的主流。这类宏大叙事的建筑基本上是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比如CCTV大楼,国家大剧院,世博会中国馆等等,通过建筑,特别是建筑的外观表达官方意识形态。后者以建筑师的个人表达为特征,探讨的话题相对比较多元。这些精英建筑师的实践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如今已经从边缘走到中心,他们高度个性化的设计已经成为和宏大叙事式建筑分庭抗礼的另一大主流,他们也成为广大建筑师崇拜的明星。如今,精英建筑师也常常参与到宏大叙事的建筑设计中,出现两大主流的融合现象。

其实,以上两种建筑学都是崇高的建筑学。只不过一个是从国族的集体出发,另一个是从精英的个体出发。两者对大众都是居高临下的教化姿态,前者是复兴,后者是启蒙。

但是,无论是大叙事建筑的建筑还是小叙事的建筑在我们的城市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之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微弱,但是却吸引了我们几乎全部的注意力和话语。真正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普通建筑却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建筑仿佛已经被我们的建筑学所抛弃。被鄙视的设计普通建筑的建筑师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自暴自弃,放弃主体的尊严,降格为纯粹的技术工具,另一种是表面化去模仿主流建筑,特别是宏大建筑,造成建筑学的怪诞和错位。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因为宏大建筑和精英建筑垄断了建筑学话语权。笔者并不想否定大叙事建筑和小叙事建筑,只是认为建筑师们只关注这两类建筑的现状限制了我们关于建筑想象,也使建筑学主流脱离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

现在我们想将目光转向沉默的大多数建筑,普通的、日常的建筑。我们是否可以探讨属于它们的建筑学意义?

让我们在崇高的建筑学之外想象一种回归世俗的建筑学。

这种世俗的建筑学首先是肯定人的人性。即使是人性的缺点也要有接纳的勇气。肯定人性的建筑要释放人的欲望,要创造人的快乐。建构人的尊严,恢复人的伦常,以及让人们重新亲近自然。

[page]

释放欲望。

比如曾经风行全国的西班牙风格的住宅,在精英建筑师们看来这完全是民众的蒙昧的表现因为,这所谓的西班牙风格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体现,是廉价的消费噱头。也民族自卑的表现,总是膜拜西方文化却轻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这样的分析没有错,但是却没有照顾到民众的心理。刚刚有了机会释放自己欲望的民众是顾不得斯文的。如同饥饿已久的人就想吃些大鱼大肉,什么营养学,健康学吃饱肚子以后再慢慢说。所以相对与禁欲时代的建筑,西班牙建筑就是一种伟大解放。

创造快乐。

创造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和多样化的空间经验。

[page]

恢复伦常。

伦理的重建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住宅空间的序列与家庭伦理的对应关系,通过重构住宅空间序列实现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再生产。另一种是通过重要的家庭仪式,比如在当代家庭中全家人聚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和交流机会,所以在住宅设计中可以通过强调客厅的空间等级和品质来强化仪式氛围。

促进交往。

通过路径安排和营造有效和高品质的交往空间来促进人们之间交往,促成社区氛围的形成。

回归自然。

如何强化建筑与大地的关系,强化室内与室外的联系,密切住宅与自然的关系。

[page]

重视主体间性。

还俗的建筑学也要拜托崇高建筑的单边主义行径。让设计成为多主体参与的协商过程。

建筑可以不仅仅是设计结果,也可以是对程序的设计,对工具的设计,有多主体参与的游戏来生成最后的结果。

世俗的建筑学也可以设计崇高建筑。

还俗的建筑学提供了世俗化的建筑价值观,这样的建筑学也可以设计常规那些被视为是崇高的建筑类型,让这些崇高的建筑回归世俗化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