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好居网用户)
4862天前 / 阅读 :
彼德·劳伦思。
·1950年出生于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
·1980年在茵斯布鲁克组建Peter Lorenz建筑工作室。
·1983年在维也纳获得Diplom学位。
·1991年在维也纳成立事务所分部。
目前,彼德劳伦思建筑工作室在香港、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三地有合作事务所。 您认为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劳伦斯:城市化是一个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结束了,在欧洲的城市化过程中当然也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问题,譬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等等。幸好欧洲的城市化进程是呈现一种稳步上升的曲线形式,这样对于城市的规划有着极大的便利性,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各种问题,在城市规划时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城市化的速度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很快的,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在这么快速的过程中怎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必需认真对待的问题。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却并没有满足人的需求,没有考虑到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城市的规划并不是拆了再建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要考虑城市的健康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城市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不是要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来大,不一定要像上海那样,城市可以小一点,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平衡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
您怎么看待中国建筑照搬国外模式这一问题?
劳伦斯:学习是一个过程,当学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如果是完全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而不是吸收其精髓仅仅把它的样式原封不动地放在中国,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劣质的行为。如果是深刻的理解国外建筑所蕴含的意义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合中国自身文化加以创新,那么这种学习是值得赞扬的。中国的建筑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像土楼啊,四合院等等,我作为一个欧洲人,非常想去学习中国的文化,去了解中国建筑中所特有的精神实质。中国有这么好的建筑,但是在中国我却看到很多美国式的建筑,这不能不说是很让人痛心的。
您怎么看待建筑文化的传承?
劳伦斯: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继承,取其精华在新的时代加以运用,而不是机械地保留它的原样。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或者说建筑就是一种文化。譬如说我们要了解古埃及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对金字塔的解读来窥测古埃及的文化。社会上有三类人对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类就是保守派,他们很顽固地守着传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不改变,是传统的忠实拥趸; 一类是创新派,这类人多是建筑师、规划师,他们勇于学习新的东西,善于接受新的知识,敢于做出大胆的尝试,标新立异,思想前卫;一类是中间派,这类人主要是政策的决策者、制定者,他们既不希望太另类也不希望太保守,他们要做的就是调节,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他们代表了自己的阶层,他们必须对社会有所交代。可以说就是这三类人影响着建筑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建筑对于人的关注尺度很少,我的一个理想就是能在中国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在中国做一些尝试,我们从中国的建筑元素中寻求新的精神,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一些具有启示精神的建筑,探讨中国文化建筑的表现。
您认为一个建筑师应对建筑有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好的建筑师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劳伦斯:建筑师对建筑的影响有限,最主要的是业主的意向,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建筑师是在按着业主的想法在进行设计,市场化的条件下个人的意志是不大可能实现的,一切都是市场的满意度来决定的。如果说建筑师要对建筑有决定性的影响,建筑师最重要的素质是要能够说服业主,能按照建筑师的想法来实施,并且建筑的设计、建造是有利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能够传达出地域的文化性,能够关注人之间的关系,满足人的需求。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可以说他就是一位对社会负责对人类有益的建筑师。建筑师还必需具有对于社会的敏感性,能够观察到社会的微妙变化,独立思考,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考虑怎么样解决人的需求的问题,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