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饰配件 礼品灯 铁艺灯 水晶灯 节日灯 灯饰市场

民间老手艺人王相华的祖传孙武莲花灯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3256天前 / 阅读 :

王相华介绍,他的作品曾在北京热销,还曾远销到日本,趵突泉灯会和牟氏庄园都曾邀请他献艺,“每年的胡集书会和火把李庙会我都会去卖灯笼,也有不少人专门赶到会上去买我的灯笼,前几天我带着扎制好的60多个灯笼去济南,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了,大家伙儿都说我扎的灯笼美观大方,买两个放在家里确实好看。”

【好居照明网】桃红色的花瓣含苞待放,翠绿色的荷叶蜿蜒伸展,嫩黄色的花蕊如流苏般倾泻而下,一盏盏精美绝伦的莲花灯摇曳生姿,绽放在惠民县淄角镇土户王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  

 

一根根平淡无奇的竹篾,一张张五彩缤纷的彩纸,一件件自制简易的工具,在王相华的巧手组合下,成就了一盏盏样式迥异的手工灯笼。“这是方灯,这是滚灯,这是鱼灯,这是我前几年扎的莲花灯。”王相华手指着家里的藏品如数家珍地说道。  

沿袭了祖辈扎灯笼的手艺,王相华精通各种灯笼的制作方法,“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了,想放也放不下。”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跟记者聊起了自己扎制灯笼的历史,66岁的王相华虽然不复年轻时的干脆利落,但略显颤抖的手仍然苍劲有力。

“之前的莲花灯花瓣用的是大红色的彩纸,好看是好看,但总会给人失真的感觉,现在我换成了这种桃红色的彩纸,这样做出的灯笼就比较接近莲花的颜色,在胡集书会上吸引了好多人的注意,不到半天的工夫,所有的灯就都卖完了。”王相华说。  

据史料记载,王相华擅制的莲花灯传承于孙武莲花灯,其严整秀丽的形制风格源自官商一体的家族文化。明代起就有周氏家族开始用高粱秆和纸张扎制灯笼,而其主要买家就是名震几百里的魏氏家族,也就是现在仍然名声远播的魏氏庄园一族,而对于魏氏庄园来说,孙武莲花灯不仅意味着“聚财气”、“聚人气”,同时还蕴含着“吉祥如意”之意。解放后,莲花灯走出地主庄园,从“大户灯”变成了老百姓共享的“喜庆灯”。我国各地莲花灯通常花瓣朝上,惟有惠民的孙武莲花灯花瓣朝下,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王相华也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就在惠民县魏集镇,儿时跟随爷爷去胡集书会卖灯笼的一幕幕还深刻在他的脑海里,“我们家好几辈人都会扎灯笼,我也算是耳濡目染吧,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学会的这门手艺了,但直到现在都没想过放弃,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扔。”

除了孙武莲花灯,王相华所擅长的风灯、水灯、鱼灯、元宝灯,共同的特征也是讲究在喜庆之外,要正派大气、齐整严肃。色彩简洁鲜明,花样少而精致,用红、黄、绿三色书写成的单色纸,让灯笼在深宅大院里保持一种纯净,像庄丁一样静静地肃立。因而说,王相华的祖辈在世代制作莲花灯的历史中,逐渐融入了魏氏家族正统古雅的家风。  

王相华制作的花灯最小的直径10厘米,大的有150厘米,甚至更大。风灯可以随风升空,水灯可以在水中行走,滚灯可以在地上来回翻滚,而灯里的蜡烛照常燃烧,丝毫不受影响。王相华的莲花灯多次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展,早在1993年就入选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的“山东省民间美术展”,并一举成名,受到了众多美术家和民俗专家的关注,经常有专家来到王家居住的偏僻村庄,住到王相华家中进行深入考察。

王相华介绍,他的作品曾在北京热销,还曾远销到日本,趵突泉灯会和牟氏庄园都曾邀请他献艺,“每年的胡集书会和火把李庙会我都会去卖灯笼,也有不少人专门赶到会上去买我的灯笼,前几天我带着扎制好的60多个灯笼去济南,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了,大家伙儿都说我扎的灯笼美观大方,买两个放在家里确实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