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潮流 设计明星 照明设计

灯光艺术与技术相融 实现最大收益

小晔 小晔(好居网用户) 3202天前 / 阅读 :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前卫艺术中,灯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创作媒介之一,这类艺术通常被称之为Light Art,但在西方艺术史文脉中还有更为专指的词语——“Lumia”,直译即是灯光艺术。

【好居照明网】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前卫艺术中,灯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创作媒介之一,乃至于我们可以从延绵不断的前卫艺术发展史中抽离出一股专以灯光作为表现手段艺术脉络。这类艺术通常被称之为Light Art,但在西方艺术史文脉中还有更为专指的词语——“Lumia”,直译即是灯光艺术。

然而,艺术和技术对一个灯光设计者来说,就像鱼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这不是说在一个项目上,而是在一个灯光设计师身上,重视技术的往往会忽视艺术性,重视艺术的又往往难以潜下心来去研究技术的精髓。尤其是近来所兴起的灯光互动与智能控制等,似乎将照明里的技术含量提升到一个制高点。

灯光艺术的源头首先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构成主义者和包豪斯的教学体系1920年,构成主义雕塑家瑙姆·加波(Naum Gabo)完成了作品《机动构成》(Kinetic Construction)。这个作品电动马达为动力,使得静止状态中直立的细铁棒来回抖动,并发出“嗡嗡”的颤响。虽然整件作品与灯光无关,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日后灯光艺术所包含的重要命题——视觉感官的错觉。

同样的是1920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稍晚时候推出了他的作品《转动的玻璃盘》(Rotative Glass Plates)。该作品依旧关注了视觉残像问题,但是在其中更进一步的研究了玻璃材质的反光与重叠。几乎同时,任教于包豪斯的乔纳斯·伊藤(Johannes Itten)开始教授他后来广为人知的色彩理论课程。在这样的氛围下,包豪斯诞生了灯光艺术的先驱之一——德国人路德维克·赫希菲尔德-马克(Ludwig Hirschfeld-Mack)。就在赫希菲尔德-马克进入包豪斯的191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年轻的托马斯·威尔弗雷德(Thomas Wilfred)经过长久的实验,终于完成了被其称之为“克莱夫卢克斯”(Clavilux来自拉丁语,意味Light played by Key)的色彩机器模型。有意思的是,威尔弗雷德和马克都有着音乐家的身份,在从事灯光艺术前,他是一名在巴黎小有名气的鲁特琴演奏家,而他父亲则运营着一家照相馆。对律动的喜好和特殊的家庭背景是其从事灯光艺术不可忽略的原因。跨界似乎与灯光艺术相生相伴。

早起的灯光艺术家就这样诞生了,色彩与韵律都成为那个时期的灯光艺术。此后在灯光艺术媒介的运用中又被分为“投射派”和“空间派”。 [page]

在发展的过程中,灯光艺术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上世纪1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末,主要由维克·赫希菲尔德-马克、托马斯·威尔弗雷德和弗兰克·约瑟夫·马里纳为代表。其中,前两者乃是战前灯光艺术的先驱,而马里纳算是走向六十年代的过渡性人物。这三人在作品的外在结构上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箱型机器的方式。这一点让我们想到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在10年代末到2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机械绘画,这无疑都是受到战前广为流传的机械美学之影响。因此,我们也不妨将这一开拓性阶段称之为“箱型阶段”。除去外观上的特点外,箱型阶段的作品在创作之初并非纯粹为灯光而作,比如马克的作品就是为了研究抽象艺术中的“动感”,并且马克和威尔弗雷德的作品中一定程度上都蕴含了艺术家对于音乐韵律的表现。相较之下马里拉的作品就更加唯美,同时为灯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定下了基调。第二阶段是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的近三十年时间,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当是灯光艺术的井喷时期,成为西方诸多艺术形式中不可忽略的研究方向,较为著名的有皮埃内、弗莱文和特雷尔等人。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和形式,体现了灯光艺术在大发展时期所应有的多样性。第三阶段则从90年代至今,吉米·坎贝尔很好的代表灯光艺术延续到当下的所有特点,一者是艺术性,再者是科技化。同时还体现出灯光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比如影像)相融合的多媒体混合趋势。

如今,随着LED产业的发展,灯光具备了更高的可控性,灯光的炫酷和唯美以及健康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舒适和个性和完美融合成为很多人的追求点。新出的互联照明,讲究人灯互动,又为灯光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照明设计增添更多的商业价值。当然在这个商业价值中的技术和美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就像是带了围脖的小蛮腰一样惹人嘲笑。

艺术性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高级产物,不是简单的植入和嫁接,而是整个区域构建的出发角度。搭建艺术性的平台,广泛引入各领域艺术家的智慧,塑造城市性格。灯光作为媒介也开始登上舞台,随着新工业形态、传媒手段及照明技术的发展,灯光艺术一方面会保佑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同事由于它与科技的天然联系,也必将与更高科技手段的艺术形式相融合,迈出崭新的一步。

艺术在左,技术在右,小编认为,发展到现在,一味的追求艺术,就可能丧失照明的本质属性,而一味偏袒技术,就可能丧失灯光本该具有的性格特征。在这灯光照明发展的新阶段,平衡技术和艺术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相信不仅是对设计师还是具体项目建设,都将会带来很好的成效。寻找灯光的暧昧点,更具最实际需求,实现最大化收益。